注册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www.ca003.com

 
郑重声明:文章由企业提供或转载,上传均未经审核,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果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和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演艺新模式:剧场外的剧场,场景中的场景

2020-9-25 13:39| 发布者: Magzine编辑部| 查看: 203| 评论: 0|来自: CA001整理

摘要: 受疫情冲击,演出行业最大的“新常态”就是变化。在剧场受限的情况下,户外空间正成为演艺新舞台。在今年8月5日,包括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快乐船长8号、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保利大剧院、新天安堂广场、上海音乐 ...
       受疫情冲击,演出行业今年一大“新常态”变化是舞台转移。在剧场受限的情况下,一些户外空间正成为演出的主要聚集地。在今年8月5日,包括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快乐船长8号、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上海保利大剧院、新天安堂广场、上海音乐厅广场在内的首批六家户外演艺新空间正式获得授牌。据相关数字统计,截止至2020年上半年,上海演艺新空间数量已达到60家。


        所谓的演艺新空间,是指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新型演出场所,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在去年公布的《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  (试行版)》文件中对演艺新空间的界定范围包括——多功能小型营业性剧场;在相关建筑内开办的室内营业性演出场所(包括商业综合体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办公楼宇内的营业性演出场所)等。
        此外,文件对演艺新空间的标准要求是,营业性演出场次至少达到每年50场;凡经营非规定项目(指非舞台艺术项目),需经相关文化主管部门的备案和批准;新空间的演出场所为固定场地,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或观众座席不少于100座;新空间的演出设施设备安装应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质量标准,保障演出效果等内容。


演艺新空间成演艺产业新业态
        演艺新空间是目前上海尝试突破演艺产业瓶颈,对标欧美纽约、伦敦、亚洲东京的演艺集聚区,打造演艺之都的一种新实践,主要目标是提升上海演艺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同时这一模式也是伴随着城市文化演艺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个新业态、新领域,它们的诞生与发展,进一步的拓展着演艺经营思路,也带动“文旅结合”空间规划的创新。
         上海作为国内演艺新空间的探索者,从去年开始就致力于演艺新空间的打造。从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首个“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将商场、地铁、书店隔间等更便捷的场所纳入演出范围之列后,目前上海演艺新空间的数目已经达到60多家,这些场所在2019年共演出了超过6000场表演。上海也明确表示,在未来两三年,将计划实现200家演艺新空间的目标,这意味着上海至少每年新增一万场演出。


       而无独有偶,江苏省苏州市也在2020年4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着力打造10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小剧场演出,形成“江南小剧场”品牌。以“姑苏八点半”等文旅品牌为示范,在重点文商旅资源富集区、大型城市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等区域,从设施改造、品牌集聚、业态互补方面,着力推动文商旅、游购娱融合发展。在目前“江南小剧场”品牌下的20多台演出中,基本集中在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街区生活,如山塘街、平江路、网师园等。长期的文化旅游生活已经让这些区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活设施和稳定的人流量。


       演艺新空间与寻常的“景区实景演出”不同,演艺新空间它在一块人流量庞大、生活设施齐全的区域中,设置多台驻场演出地点——除了景区以外,还有地铁站、书店、商场等地方,都可以形成演出“群落”。从质上来说,演出更多的从剧院走到了户外的生活区域,而不再仅仅是在游览的景区。从量上来说,演出集中分布在生活空间中,会大大提高了观看演出的便捷度。

演艺新空间驱动生活区域转型
        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新空间的形成,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演出形式的丰富、演出空间的拓展改变了场景中的部分设施功能——这无疑意味着城市活力的增加。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上海城市气质报告》从设施、文创、人流三方面,对上海全市的夜生活活力区做了一次评估。其中,上文提到的上海文化广场,因为夜间多场次、多类型的演出,体现了较高的文创指数,从而具有了较为突出的夜间活力。
       只是,上海文化广场在评估中展现出的基于较高文创指数带来的活力指数,很大程度是基于一定数量的具备观剧习惯的消费者。而对于不具备演出习惯的消费者——尤其是当消费对象为动辄2~3小时的大型剧目,演艺新空间的地点并无特殊之处。根据指数评估,在人流数量上,上海文化广场及周边地带其实并不占优势。甚至相比较而言,其设施体量还有所不足。


        在文创类活力区对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的大趋势下,演艺空间的拓宽将会促进更多生活区域的转型,弥补设施体量不足带来的缺陷。

演艺新空间,传递城市气质
        而演艺空间除了功能的转变以外,更重要的是贴合这个城市的气质。上海文化广场所在的人民广场区域,目前拥有剧场及展演空间21个。既有专业剧院,也有挂牌“演艺新空间”的相关展演场所,密度高达14个/平方公里,是中国剧场及展演空间密度最高的区域。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想要传达的定位:国际化演艺都市。
        另外演艺新空间的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者强加的,它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历史积淀。早在20世纪初,上海就孕育了海派文化,上海人民广场一带在最鼎盛时期,曾拥有剧场、戏院、书场等各种演艺场所有80多处,被誉为中国南方的“戏码头”。而在2018年后,上海黄浦区更是联合上海市针对环人民广场区域出台了《演艺大世界三年行动计划纲要》,也为这片演艺场所聚集的土地土壤注入新活力。
        苏州其实也一样在传递着城市的另一种城市气质,该地区蕴含着浓厚的江南文化风味。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核心区历经两千五百多年没有改变,姑苏区苏州古城“水陆双棋盘”格局独特历史风貌延续至今。


       苏州“江南小剧场”品牌下《声入姑苏》的剧目制作人高旭提到:“在走访了周围一系列城市之后,我们认为苏州的感觉应该是‘小而美’的。这个城市可能更精致些。”苏州“江南小剧场”的系列演出大多以驻场的方式进行,驻场的地点都设置在姑苏区。在“江南小剧场”品牌的系列产品中,仅有7台演出的座位数超过了100位。

未来演艺新空间主要方向:歌舞演故事
        演艺新空间的主要目的还在于传递城市文化。相比起传统的景点演出,演艺新空间的作用远远不止“引流游客,促进消费”。其以城市的演艺空间带动当地民俗文化发展,改良当地的旅游演艺,打破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的壁垒,传递城市文化——这才是未来城市演艺空间的发展方向。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演艺空间下的演出剧目体量都在逐步缩小,票价开始亲民。演出上演地点的交通便利,不再是“看场演出一晚上没有了”。而因为演出地点周围生活设施的完备,更多“一时兴起”的本地观众也将成为常客。
        随着城市演艺新空间的不断完善,这种城市风貌可能是常看常新的。未来,“白天游景点,晚上看演出”的状态将不仅仅只是对于外地游客。城市气质将会吸引本地游客故地重游,感叹“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城市的文化也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文汇报

最新评论

热点图文
  • EAW自适应系统携手Allen & Heath dLive、
  • 文旅部:剧院上座率上调至75%,室外大型演
  • 广东省湖南商会演艺设备专委会2020年中秋联
  • 百度919好奇夜!L-Acoustics、DiGiCo再度联
  • KV2 Audio护航燕山大学100周年校庆
推荐阅读
灞河之滨的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维多利亚港岸上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一...查看全文
2020年9月22日,由河南省照明学会影视舞台演艺设备租赁专业协会...查看全文
成都融创文旅城 成都融创文旅城坐落于"世界三遗名城"、"...查看全文
受疫情冲击,演出行业最大的“新常态”就是变化。在剧场受限的情...查看全文
严正声明 BBS是深圳市好兄弟电子有限公司注册的品牌商标之一,...查看全文
手机版

移动端真互动的专业门户!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关注CA001官方微信!

APP客户端

123就这么简单!手机客户端APP下载,真互动的专业门户。,

  • 官方新浪微博
  • 官方腾讯微博

返回顶部